如何读书
2024-11-20
2024/11/19
思考:你也喜欢读书,只是表面的喜欢,没有把看到的知识内化于心,更没有将看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实践。看完之后就是看完了,为了看而看,缺少的是思考和行动。
如果你认真看完本书并能够领会书中的思想,那对于你解决各种问题,必定是受益匪浅。
看书,要领会其中的思想。有时候,看一遍领会不了,要去看。每个人的智商不同,从一本书所领受的思想也是有差异的。
-
多读书。
-
李敖坐牢的时候,国民党认为他罪大恶极,所以连书都不给他看。
于是李敖就说:我想学习三民主义。国民党认为这厮总算悔改了。于是就给他看三民主义。
然后李敖又说:我还要学习,再给我一套孙中山全集吧。于是他又有了一套孙中山全集。
幸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什么是学习。
-
我读过不少对美国底层群体、黑人群体处境的分析。主流观点认为他们陷入了一个跳不出来的死循环,一代又一代在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单亲率高,犯罪率高,失业率高这个循环里转圈。
我觉得中国人最应该庆幸的是祖先们早就在文化层面完成了从体力崇拜到脑力崇拜的转变,变成了一个 MEME 意义上的智慧种族。从那之后,“读书上进”四个字成为了我们文化中最深刻的痕迹。即便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知道要尽可能让后代读书。即便在风气最差的学校里,孩子们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好而受欺负。无论环境多糟糕,有了这个文化烙印,就为跳出恶性循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华人移民,即便是偷渡过去一文不名来到美国的人,他们的后代也有更大概率过上和父辈不一样的生活。
-
【如何摆脱自己复读机的状态?】 “我最近发现我会经常性的套用我在别处看到的话,重复两次三次,无数次。何人交谈只要触发到此话题就像水笼头的水打开一样,尽情倾诉,让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很多次我都觉得自己都不理解我到底在说什么,但是我又觉得那些我看到的很符合我的观点。我也不知道我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很迷茫。”
多读点书,也许有用。
人生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钟形曲线解惑。
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任何领域,创造者都是右侧的少数人,大部分人只能做中间的复读机。还有少数左侧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连复读机都当不了。
当然,眼下是复读机,也不一定就必然无法改变复读机的状态。我能想到的可行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不过具体效果可能也符合钟形曲线。
所以说,也许有用。
-
电子书只是书的一种载体,就像曾经的简和帛一样。如果你平时就不读书,也不太可能因为买了电子书就开始读书。
盖泡面主要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要赖电子书。
-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骑车去学校,一趟三十分钟。我想把这三十分钟利用起来,就用铁丝做了一个读书架,可以把书固定在自行车龙头上看。
这挺危险的,但当年好像也没摔过。我觉得大脑应该是有某种协处理器机制,类似一个潜意识在替我骑车。我常常从家骑车到了学校,自己没意识到,看到校门才反应过来。
-
识字和阅读是两回事。能阅读真正意义上的文章的人是少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最流行的信息流形式是每几十个字就配一张图。即便这种每张图带几十个字的内容,受众比例仍然不大。
视频相对于文字来说,有效信息密度低得多,信息传递效率也低,并且难以检索。但视频的优点是可以覆盖几乎所有具有视力的人。这一个优点就可以弥补所有缺点。
而且视频传输信息的过程是连续的。你读书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但看视频的时候很少会这么做。这还不算完,视频的有效信息密度虽然低,但整体信息密度非常高。那些额外的信息就可以用来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进行暗示,进行操控。
所有这些,使得视频特别适合用来作为面向中下阶层的工具——无论是什么目的的工具。
真实 有些人就是文档看不懂整天要培训
蚂蚁药事:你这个,太深有感触了,明明最好的培训教程就是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可总是有人要寻找其他的培训,比如说PS,哈哈哈
思考:少看视频,多看书
-
读书不低头,颈椎更轻松,文艺中老年必备。
-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杨绛曾对一个给她写信的年轻人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民科中一部分是需要氯氮平,还有一部分主要就是这个问题。
-